【奔流文化·尋隴】隴山隴水間的和暢宋風神秘的武山“風云雷雨壇” 世界新資訊
                發布時間:2023-05-31 15:08:57 文章來源:奔流新聞
                “宋風”指的是來自兩宋的歷史形態、文化基因,在歷史長河中顯露其溫潤淡雅的光芒。宋人的生活美學和藝術風

                “宋風”指的是來自兩宋的歷史形態、文化基因,在歷史長河中顯露其溫潤淡雅的光芒。

                宋人的生活美學和藝術風雅也確實賦予了宋風以獨特的氣質。從其細節、故事、線條、色彩等藝術形式中,其內核蘊含深切的時代關懷、深刻的社會思考和深沉的思想結晶,也飽含著江山社稷、民間疾苦等嚴肅主題,而它多元包容、百工競巧、追求卓越、風雅精致的萬千氣象更讓后人著迷。


                (資料圖)

                隴山隴水間的眾多歷史文化遺存中,如風似縷般存在的“宋風”,其置身何處?千年后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隴山隴水間的和暢宋風①

                矗立在甘肅武山縣城的風云雷雨壇,是彌足珍貴的宋代寧遠古城歷史遺跡,也是國內罕見的保存完整的古代純土質祭壇,在宋、元、明、清長達近千年的時間里,是歷代地方官最重要的祭祀祈福場所,風云雷雨壇獨特的構造和鮮明的文化特色對于研究隴原的北宋歷史文化風貌,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專家們一次窮究細節的調查,終于讓一段塵封了千年的歷史真相浮出水面。

                它不是烽火臺,也不是古城的城門,歲月流轉、風雨侵蝕,它卻屹立不倒,似乎整個武山縣城都在它的庇護之下……

                ▲武山縣城寧遠大道上的風云雷雨壇

                武山縣城古稱寧遠城,城在老君山北麓,渭河南岸,此地為渭河峽谷隘處,紅峪河與渭河交匯于城西,屏山臨渭,有“一夫萬關”之勢。每當夏秋,城北渭水暴漲,拍打城基,憑山遠眺此城,若大水行船,飄然欲動。

                據武山的地方志記載:寧遠城始建于北宋乾興初年(1022年),初為寧遠寨,隸屬秦州。宋崇寧三年(1104年),寧遠寨割離秦州,并入鞏州,升寨為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寧遠知縣劉冕修建半圓城,依山臨渭,東西兩門,周長1.8里,墻高1丈9尺,厚丈余。正德十二年,知縣江萬玉避水改修城郭,新辟南北2門,為四門修建城樓,東門景明,西門景階,南門景仰,北門景澗。崇禎初年,渭水浸蝕北城,是時李自成一部逼近,監軍張公兆以木柵天橋、泥垛口工事堵塞城垣,使城得以保全。

                順治九年(1652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城垣曾幾經維修,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是寧遠城最后一次維修。

                寧遠城址原城垣周長2500米,高約8米,基寬8.5米,墻夯層厚7到17厘米,可惜的是現在幾乎找不到一點點痕跡。

                于是城東寧遠大道盡頭的這座夯筑的土臺適時地出現在面前,它已經被圍欄條石重重保護起來,就連寬敞筆直的寧遠大道在它面前也不得不從兩邊繞行,可見它在武山民眾心中的分量。

                在祭壇西面立有一塊浮雕,反映的皆是祭祀場面。

                想來,那宏大、莊重的祭祀儀式,曾在這古老的祭壇之上上演過千萬遍。

                然而2009年之前,這座存在了上百年的“大土堆”,卻并未顯出其作為祭壇的任何蛛絲馬跡。起初這處遺址只是城東家坡村的居民院落中無意發現的“大土堆”,有人推測它是“烽火臺”,也有人說它像是寧遠古城東門殘存。

                當年,武山縣進行舊城改造拆遷時,這座土遺址逐漸暴露于大眾視野。它所在之地在拆遷前東、南、西三面都有連片的民居,僅北面臨316國道,它到底具有怎樣的文物價值,應該不應該為人們的出行讓路,一時成為爭論的焦點。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為查清它的真實身份,文物局的工作人員實地勘查,走訪群眾,并查閱地方史志予以佐證,終于看清了古城這處遺跡的“廬山真面目”,它既非“烽火臺”,亦非“東城門”,而是一座修建于宋代的祭壇——“風云雷雨壇”。

                武山舊志叢編《明萬歷寧遠志·文廟》殘本記載:“風云雷雨壇,在縣城東。”

                《清康熙寧遠縣志》也有記載:“風云雷雨山川城隍壇,在縣東。古代祭祀風、云、雷、雨之神,以保風調雨順,與城隍合祭。”“風云雷雨壇”:“在城東郊外,祭用春秋二仲上巳日,設三壇,風云雷雨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陳設與社稷同,城隍廟與風云雷雨壇合祭。”

                ▲武山地方史志中的相關記載

                “風云雷雨壇”整體呈方塔形,平面呈方形,壇體共分三層,為“三成四陛”形制,這種形制的祭壇出現在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年)(見《宋史》卷100),經國家文物專家確認,該祭壇就是古寧遠的風云雷雨壇,應為北宋晚期所建。

                “風云雷雨壇”現存高度13米,原占地230平方米。南側設有供人登壇的坡道,轉至西面到達頂部。

                現頂層殘留東南兩側部分墻體,南邊殘墻內壁留有明顯的火燒痕跡,墻頂有垛口,墻根部有圓孔,殘墻高1.8米,厚0.9米,長6.7米。

                頂層原用青磚鋪地,現已被毀。中下兩層為夯土筑成,夯土層厚8-12厘米,層理清晰,土中夾雜有大量的陶片。

                中層頂部長寬各9米,高4.1米,頂面平整。下層頂部東西長15米,南北寬14.5米,底部東西長15.5米,南北寬15米,高7.1米。整體呈方形,建造工藝主要采用當地黏土夯筑而成,在后期維修中采用土坯砌筑。

                沿著“風云雷雨壇”細細審視,感受著一種平常的豐富內涵,一種默默的心靈震顫。

                祭壇無言,惟風云呼嘯。“風云雷雨壇”所代表的祈雨文化在宋代文人的作品中多有反映。

                如蘇東坡的《禱雨社稷詩》曾這樣吁請冥冥中的神靈:“農民所病,春夏之際,舊谷告窮,新谷未穟。其間有麥,如暍得涼,如行千里,馳擔得漿。今神何心,毖此雨雪,敢求其他,尚憫此麥。”

                詩中一詠三嘆,理彰情濃,感人至深。既訴民之苦,又責神靈賜雨遲遲,祈請其速動惻隱之心,快快降下甘雨解民久旱之苦。假如真有神靈,焉能不受感動?

                他在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喜雨亭記》曾這樣記述求雨得雨后的歡慶場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

                武山縣鴛鴦鎮以西以北,鋪天蓋地的黃土自隴西、通渭一線滾滾南下,臨近公路的山巒植被很少,只有靠近渭河的谷地帶有河風的濕潤氣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風云雷雨壇”是千百年以來,武山黎民百姓與大自然不懈抗爭的最具風骨的象征物,其本質終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圖丨奔流新聞記者 劉小雷

                標簽:

                資訊播報

                樂活HOT

                娛樂LOVE

                精彩推送

                国产色在线|亚洲| 中文字幕无码亚洲欧洲日韩| 亚洲视频手机在线| 伊人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 亚洲日韩国产二区无码| 亚洲最新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电影不卡| 夜夜亚洲天天久久|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亚洲高清资源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小说|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亚洲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最大av资源站无码av网址|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暴爽av人人爽日日碰|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穿越|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高清|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视频网站|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尤物| 国产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亚洲成A人片777777|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